第255章 我们是帝党!
新书推荐:笑傲神雕、老师,再来一次、乡村乱情、公车系列、兄长在上、校园浪荡史、都市猎艳、最原始的欲望、苏家有女阅读、轮回乐园
庞籍见别人被晃点了过去。
这才暗自松了一口气。
既然上面的人想要替宋十二隐瞒真相,那消息就绝不能从礼部走漏。
其实庞籍的刻意隐瞒,他内心已经认定此事便是宋十二做的。
依照庞籍对宋煊仅有的认知,他从学子时期就不畏强权。
如今到了东京城,就会轻易改变性格了吗?
至少庞籍觉得宋煊在没有进入官场,感受到别人极大的恶意之前,会改变自己的行事作风。
此子若是真的一举夺魁,进入朝廷,怕是会让许多人头疼。
宋煊等人结伴从礼部这里出去。
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勘验明白,才交了报名费。
为此在这里耽误了不少时间。
礼部的人不仅要核对解状(州府推荐信),还有家状(祖上履历),防止冒籍。
而且宋煊与张方平等人还要互保。
一人作弊全员连坐的那种。
毕竟许多考生都会钻空子,互保的人数一多,自是防止此类事情发生。
但礼部对于其余州府的人并不是查的那么严格,主要是针对开封府的考生。
因为容易通过发解试,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可以“冒籍”成功的案例,并且可以持续不断的走通这条路子。
“我估摸群见以及拜谒先师内容繁琐,有些懒得去参加。”
宋煊走出礼部便直接开口。
“这合适吗?”
张方平小声嘀咕了一句。
毕竟那可是官家的召见啊!
就算大家站的靠前,官家也看不见所有人的。
可不管怎么说,那就是官家的召见呐!
平日里官家出行,百姓们都要去争相看一看的。
“不妥。”包拯直接拒绝:
“你宋十二是极大可能会金榜题名的,到时候被人爆出来这两次活动都没有参加,平白给了人攻击你的把柄。”
一想到金榜题名的事,宋煊又点点头。
来了这东京城,就没什么自由喽。
“尤其是方才礼部还着重强调了参与时间。”
宋煊哈哈一笑:“我只记得他说省试时间是卯时(晨五至七时)入试,酉时(晚五至七时)纳卷而出,要考三天。”
“十二哥儿,莫要在这种小事上留把柄。”
王泰也跟着劝了一句:
“东京城的水太深了,指不定就有什么人把你给惦记上。”
“十二哥,总归是耗费一点心神,到时候咱们在外面后面缀着就好了,自是有许多人想要排在前头的。”
一向不喜欢说话的韩琦,也是出声劝了一句。
“走吧,走吧,回去吃个饭,调整调整状态,然后再去参加考试。”
几个人便跟着宋煊返回家中。
“还得是你。”
宋煊忍不住夸赞:“孙羊正店的饭菜都赶不上的。”
焦明嘿嘿笑了两声,没有多说什么。
但是这几日跟着宋煊吃饭的王保等人确实大加赞赏。
先前还觉得东京城的饭菜定然极为可口,但是孙羊正店都这般。
想必那樊楼也不过如此。
时间眨眼而过。
那天一早,众人就穿着学子服,前往集合地。
待到走出这条街道后,越来越多的学子都奔着同一个目的地而去。
同样也有不少闲汉在一旁跟随,去看热闹。
赵祯对于这次活动极为重视,起了个大早又是身着衮龙服,极为奢华。
这也是因为刘娥喜欢穿帝王服饰,多次就礼服细节大作文章。
况且女性在想要衣服更华丽方面是有着不小的天分的。
故而礼部官员多是按照刘娥的要求去改进。
除了延续晚唐五代的风气外,衮冕制度进一步的华丽化。
反倒是待到宋仁宗亲政后,他本就是不喜奢华的帝王。
多次关于衮冕简化的讨论与改制,但是在执行层面屡屡失败。
宋仁宗没想到改革衣服都如此困难,故而他只能选择暂且提出改去特别离谱的内容。
并且是于礼无据的翠旒、碧凤、龙鳞锦、紫云白鹤锦、犀瓶、琥珀瓶、七宝、分旒玉钩、四神带等装饰。
以及减少各种过多的金丝结龙、钿窠云子、珍珠装缀花样,对金丝、绶带也进行减细、减丝。
希望削弱整体衮冕全身太过的华饰。
但是在宋仁宗这一辈子的皇帝当中,数次提了改革的建议,但都被有关部门不认真执行,他们觉得天子的衣服就该华丽。
这也就是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与他们计较。
要是放在其余皇帝身上,早就给你送到儋州去钓鱼了。
此事直到元丰改制才得以做出改变。
此时参加大典的赵祯很是高兴。
他心想这算不算是与十二哥的第一次重逢?
可是鲁道宗又说十二哥的策论并不突出,倒是让赵祯有些担忧。
但是待到皇帝压轴出场的时候,完全让赵祯失望了。
整个广场上密密麻麻的全都是学子。
他又站的又高又远,根本就看不清楚下面的人。
即使是第一排的学子仰着脸,那也是勉强看清楚面容。
这群人又不是进士呢,唯有进士才有资格近前观摩天子的面容。
毕竟大家都是天子门生。
如何能不认得天子这位老师的“面容”?
举子们又不一定能够考中进士,相比较天子的安全问题,更是要得到保证的,排在首位的。
密密麻麻的学子们集体行礼。
拜见官家。
赵祯也就放弃了寻人的意图。
他只是瞧着这帮学子,不知道有几名有才之人,能够进入朕的翁中。
赵祯虽然羡慕唐太宗李世民,可是他觉得自己在怎么做,也比不上唐太宗。
若是这辈子能够完成祖上遗志,收复燕云十六州,便是最大的功绩了!
宋煊站在人堆里,纵然他目力极好,那也只能瞧着一个身材并不高大的少年郎,穿着花里胡哨的龙袍。
看不清楚赵祯这位皇帝的脸。
刘娥的审美就是堆砌呗?
随即宋煊便是放弃了观察。
待到自己考中状元的时候,大宋官家还不得当众给我敬酒?
到时候赵祯长什么模样,自然是能看的一清二楚。
相比于宋煊的淡然,其余举子表现的确实是十分的激动。
皇帝哎。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朴素思想,还是占据了在场百分之九十九的心思。
至于当官为百姓做主,那种概率并不大。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眼前这位少年天子,便是要给予自己一场富贵之人。
不仅是自己的富贵,更是家族的富贵。
要不是礼部官员屡次叮嘱以及周遭站岗的士卒,他们怕是早就出声叫嚷了。
希望能够在天子面前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煊倒是瞥见了禁军当中的狄青。
这小子果然面相可以,有大宋未来人样子的模样了,都能在这种地方站岗了。
最后轮到天子说的话的时候,赵祯按照剧本讲了几句,但是随即又鼓足勇气:
“朕观如此多学子前来参加省试,又恰逢科举改革,许多举子难免会吃亏,自今年始,朕决议进士奏名勿过五百人,诸科勿过千人。”
皇帝的话刚说出口。
不仅举子们愣住了,连官员都愣住了。
毕竟台本里没有这句话啊!
王曾有些诧异。
因为他知道大宋的冗官现象是有的,而且照如此下去,会越来越严重。
宋初时期官员数量也就千人左右,到了真宗时期也不过万。
但从宋仁宗在天圣五年扩招的几年后,官员数量直接翻了一倍,待到张元叛宋投夏后,殿试便是摆设了,一个不罢黜。
大宋官员数量直接暴涨到近五万。
是唐玄宗的时期的官员的三倍多。
可是大宋的领土不如唐代的领土多,冗官现象在宋仁宗时期极为严重。
这就更不用说帮官员干活的吏员以及临时工了。
大宋是因为商业活动有钱,朝廷也有钱,但是财政危机非常严重。
朝廷收上来的税收全都用来给官员和军队发钱了,一丁点存款都没有。
许多钱财也落不到基层人员手里。
一旦发生什么天灾人祸,或者是战争,根本就掏不出来多少钱来做事。
就算是范仲淹想要改革,可是官僚集团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
夏竦主动举荐的范仲淹,让他得到重用,但是随着庆历新政,夏竦直接陷害富弼,逼迫范仲淹离职。
如此以来,改革直接胎死腹中。
作为皇帝的赵祯,在说完自己的命令后,整个人都显得极为亢奋。
母后不在身边,大臣也站的远远的。
下面数千举子的眼睛全都望着他。
再听着下面举子们的欢呼声,赵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天子的权威!
如此一来,不单单是为了让十二哥考中进士的几率增大,更多的是兴许能够多拉拢上百名忠心于他的后备官员。
下面那些老考生不是没有参加过这种活动。
赵祯说这话,是为了“扩招”,让更多人的心生感恩之心。
毕竟以前进士科最难。
竞争也更加激烈。
每次能通过进士的也就一二百人。
如今赵祯一下子就给他们增加了一半的名额,于是众多学子狂喜着,欢呼陛下圣明之类的话。
宋煊也没想到,宋仁宗扩招的命令,会在天圣五年下达了。
他也是有些发蒙。
但是身边的同窗们大多数都在振臂欢呼。
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极大的笑容。
大家来参加科举考试,甚至不愿意靠着家族的余荫去当斜封官,不就是想要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吗?
官家一下子就给了他们更多的希望!
如何能够不兴奋?
宋煊一旁的王泰更是大声的嘶吼着,天子实在是太照顾他们了。
吕乐简更是乐的摇头晃脑的。
皇帝高兴,这些前来参加应考的举子高兴。
但是身为宰相的王曾,却是不怎么高兴。
但是天子的话都已经说出来了。
他这个宰相再怎么不乐意,也不能当众反驳。
否则君威何在啊?
王曾心想,照此下去,不出十年,大宋的官员就会越来越多,哪还有位置去安置如此多的官员?
难不成真的要打仗去收复燕云十六州缓解官员太多的压力吗?
可是朝廷哪有那么多钱去收复燕云十六州呢?
别看大辽皇帝率兵五十万亲征西夏,就算是被打的落花流水,那以大宋目前的军队,也没有把握能够在燕云十六州站稳脚跟。
头疼。
王曾平日里是极为尊重官家的,可是眼前的官家不知道是一时兴起,还是蓄谋已久的,又是突然给他出难题。
站在王曾身边的人精吕夷简自是感受到了王曾的无奈。
如今王钦言在南京养病,许多事的决断权都落在了王曾头上。
其实吕夷简觉得,担在王钦若肩上的担子,他也可以来抗。
只是目前还需要继续蛰伏,等待时机。
王曾又没有做出什么错误的政策来。
如今天子突然袭击,只能是让他们来给擦屁股。
但没有人在乎这些高官的想法,下面的数千名举子们只想着尽快上岸,也加入当官的行列才好呢。
至于扩招,那是天大的喜事。
今日结束之后,有条件的自是要喝一杯庆祝,没条件的一会街上跑几步,发泄一下自己的兴奋。
官家提出如此优厚的待遇,那你在考不上,简直是你自己个的原因,赖不上旁人。
“十二哥,这次怕不是许多举子都要拼命考了?”
张方平觉得只要通过省试,那当官的概率就极大的增加了。
至于那所谓的一千诸科的名额虽多,可也是没多少人愿意去考的。
唯有进士才能升官快的,干得好,将来做到宰相也是极大的可能。
“确实。”
宋煊轻微颔首,然后又啧啧称奇:
“至少咱们这届考中进士的人,哪一个不会记得陛下的恩情呐?”
有操作的。
恩出于上。
这件事要是通过朝廷的正常下发,许多学子潜意识都会认为这是刘太后的意思。
但是当赵祯当众说出来了,那就不是刘太后的意思了。
但是后面半句话,宋煊没有说出来。
赵祯虽然性情宽厚,但是在帝王心术上,至少是合格线的。
甚至往后的应届举子,也都会念着天子的好。
毕竟科举改革这件事,虽然是天子同意的,但是全天下人都知道如今是刘太后当政。
天子只是管盖章的,并没有决断权。
宋煊再次打量着奢华衮龙服下的赵祯,从今天开始,就想要“夺权”了吗?
以前一丁点消息都没有透露出来。
曹利用也是与宋煊说过朝廷宰相议论的一些消息,根本就没有扩招的意图,甚至还在为“冗官”的事发愁。
此举到像是天子临时想出来的。
“不管怎么说,对于咱们都是一件好事。”
宋煊虽然目标是状元,但是也乐得遇到更多的相识的同窗上岸。
今后在朝廷当中才会有更多的助力!
在学子们的一阵欢呼声当中,赵祯很快就退下去了。
接下来是拜孔子的节目。
许多学子还处于兴奋当中,直到散场后,还处于兴奋当中。
但是等他们出了门,便瞧见有人在张贴谁会中会元的游戏。
经历过这么多次科举考试,像这种压中谁会考中会元、状元之类的游戏,很是成熟了。
“十二哥!”
欧阳修排在末尾,他见到了榜单上最大几率中会元的人,是宋煊。
可以说应天府出来的几个学子,都是会元的有力竞争者。
诸如韩琦、赵概、王尧臣、张方平等等。
其余州府也是把解元的名字全都印上了。
但是大热门便是应天府的这几个学子。
毕竟上一届的大小宋状元,也都是出自应天府。
若是今年再出一次状元,应天书院必定会再次名声大噪。
未来的大文豪以及文坛的领头羊欧阳修如今一丁点名声都不显,在赵祯如此宽厚的取士条件下,他甚至都不能通过省试。
只不过此时欧阳修刚刚得了天子的“允诺”,内心十分兴奋。
“宋煊是谁?”
“倒是没听说过,这是谁统计的名单,我觉得我还能考中会元呢。”
“哈哈哈,莫闹了。”
“这你都不知道,名单上的大多数都是未曾婚配还能考中会元,中进士之人,自是早早亮起出来,引得旁人榜下捉婿。”
学子们的议论自是进入了欧阳修的耳朵当中。
他听宋煊说过此番科举改革让大家给赶上了,以前都是按照诗赋取士,如今是按照策论。
无论如何他都有压力的,那日差人送来收集的一些策论题目后,便再也没见过他。
听那个仆人讲,十二哥一直都在家中做题,为省试做好准备,叶顾言他们几个人也没有闲着,当即卷起来了。
“嗨,今年科举考试已经改革了,纵然宋十二他在怎么名动三京,诗赋做的好,在科举考试上也没有太大的优势了。”
“我看他若是可以通过省试便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就是。”
宋浩虽然也怀疑宋煊不一定能过考过,但是他还是站出来:
“你都不认识他,就知道他考不过,还是多担忧担忧你自己能不能通过省试吧。”
“那也比你强!”
如此争论并不在少数。
毕竟在考试成绩没有出来之前,谁都可能会考第一。
没有谁是固定的第一。
欧阳修并没有理会那些人,而是仔细瞧了瞧这张榜单除了名字外,还有几个地址。
他并不清楚什么意思,便询问周遭的举子。
“那是博雅轩、千金坊、聚宝盆都是什么意思?”
“当然是赌坊的名字。”
欧阳修了然,他明白赌坊不是一般人开的。
就算宋太宗对于这件事严格要求,京城赌博者,开封府捕之,犯者斩,知情不报者与赌博同罪。
可从真宗开始,就算是东京城也有许多赌坊。
更不用说其余城镇以及乡下的赌坊了,更是无处不在。
阮氏三兄弟在被晁盖拜访前,没了赌资,偷了老娘的首饰去赌博。
在劫走生辰纲后,白日鼠白胜当即一头扎进了赌坊,露出引起注意。
宋江宴请人,李逵借钱去赌博。
施恩是官府的人,他手下也有百十处客店,二三十处赌坊以及兑坊(金银与铜钱的兑换场所)。
可是到了宋徽宗时期,下旨要求京城以及各处赌坊必须拆掉名单时在丰厚的利益和官僚保护下,大宋赌博泛滥成灾,谁管你皇帝的旨意啊!
如今就算有大宋律法,那也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