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私下里,袁树还是会承认,良庄内这些人口的来源并不单单是主动流浪至此的流民就能涵盖的。
袁树很在意人口的问题,所以暗中交代了负责管理人口的人事部,对于这些投靠过来的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社会关系,发掘他们的潜在价值,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诱导。
袁树可以打包票,一般的农户乃至于羌地的农民、牧民,他们的日子绝对不会有自家良庄内来的好过。
就算有,那也是极其稀少的情况。
大部分老爷们都是不当人的,少数拟人之辈不能看作全部,所以像良庄这种人类聚居地,对于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牛马们必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所以问题就在于,他们如何才能了解到良庄的存在并且产生投效的想法呢?
那就要靠宣传了。
人事部按照袁树的教导,给那些日子过美了、对良庄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庄户布置任务,让他们去找自己在世的亲属们,说服他们投奔良庄,一起来过好日子。
右扶风官府登记在册人口不到十万,但是实际人口绝对不止这个数字。
按照袁树的估计,实际数字翻一倍是至少的,大部分人口为了躲避战乱、苛捐杂税而投入地方豪族体系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区区一个发家不过两代人的蔡氏家族就有所属佃农户六百九十三户,那么比蔡氏的规模还要更大的那些相对来说的old money们,又该吸纳藏匿了多少人口呢?
这些佃户在地方豪族手里过得日子不能说不如自耕农,否则任谁也不会放弃自由身,选择做人家的佃农、任人家剥削。
但是要说日子过得好,那也太把这些老爷们当人了。
与贪官污吏差不多,同样不当人的情况下,只要表现的稍微残存一点点人性,就自然能吸引农户带着自家田地来投效。
同样,人是有脚的,要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或者知道明显有更好的去处,为什么不去过更好的日子呢?
给谁种地不是种?
认谁当老爷不是当?
一番处心积虑的宣传之后,别说茂陵县,槐里县、平陵县乃至于京兆地区都有不少佃户逃亡前来良庄投效。
逃亡这种事情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日子过不下去了自然有人会逃亡,这些豪族往往都会派人追,但是至于效率,只能说十分有限。
↑返回顶部↑